城镇知青上山下乡,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。
在1968年12月毛主席发表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”的指示之前,积累了六届的中学毕业生正在陆续分配。毕业生是否下乡,强制的成分不是很多。有些人选择下乡、特别是到艰苦地区插队,更多是出于革命动机。
在1968年12月以后,知青下乡变成了政治大潮,各地都积极动员中学毕业生下乡,使用了多种强制性的手段。在这个背景下,家里的困难都要让位,独生子女下乡、多子女陆续下乡等,成为普遍现象。例如,北京市1969届初中毕业生,几乎全数下乡。此时,多子女家庭基本没有回旋余地,哪个孩子毕业,哪个孩子就要下乡,不能替代,也不能说前面已经有哥哥姐姐下乡就可以不去。
到了1970年,政策有了变化。有些城市,如北京市,不再安排应届毕业生下乡,即使恢复下乡,也不再安排到外地,而是安排到本市郊区或本省各县。
1973年,中央召开了知青工作会议,知青下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。独生子女、家里已经有子女下乡且身边只有一个子女的应届毕业生,就可以不下乡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家庭才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,例如可以事先说好让男孩下乡而把女孩留在身边。该政策一直持续到下乡运动结束的1978年。
上山下乡应该是家里那一个去 扩展
上山下乡在初期,也就是说老三届,六六届,六七届,六八届家里面那个孩子去是没有规定的。基本上大部分孩子都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的。这三届的毕业孩子基本上都下乡了。到了六九届有少部分家庭困难户的留下了。
正式的家里有下乡的可以留下是在七六年开始的。老大下乡老二就可以留下了。
上山下乡应该是家里那一个去 扩展
上山下乡是文革时期毛主席提昌的让青年人,上山下乡去煅练,为国家建设做贡献。
一般上山下乡的是家里姐姐哥哥们,她们年龄都在十七八岁,也是高中或者大学的学生。正好适合去下乡煅练。那时的青年都踊跃报名参加上山下乡运动。她们不怕苦不怕累,实实在在接受劳动改造。为他们鼓掌。